“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特別策劃——她,閃閃發光!
邱銀萍:“早到天使”的守護者
她,能在飛機制造車間留下“鏗鏘花火”,也能為視障人士“繪聲繪影”;她,能讓殘破古籍“重現芳華”,也能隨著塔吊“沖上云霄”;她,能用醫術守護“生命曙光”,也能在送餐路上“飛馳人生”……她,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贊美那些在各自領域書寫人生故事的女性們:她,閃閃發光!
邱銀萍與患兒家屬商討手術方案。
邱銀萍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
邱銀萍與同事正在做手術。
年近60歲,從業36年,邱銀萍的大半輩子都在和新生兒打交道。
作為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邱銀萍最初的夢想卻是研究天體物理、造衛星。但是后來由于父親生病,她將自己的志愿書全部改填為醫學院校。1988年,邱銀萍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醫學系畢業,自此便與新生兒結下了不解之緣。
邱銀萍在查看患兒病歷。
邱銀萍查看患兒的各項數據。
邱銀萍來到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工作的時候還沒有新生兒科,“后來發現兒科在看新生兒疾病的時候還是有點粗,有點困難,那個時候就想著要成立新生兒科。”邱銀萍說。
2005年,新生兒科成立,早產兒源源不斷地被送來。曾經質疑是否該成立新生兒科的人很驚奇,為什么以前沒有見到這么多早產兒?“早前的家長都覺得早產兒養不活,一生下來也就不報什么希望。但有了我們科室后,越來越多的孩子被救活,于是越來越多的早產兒被送到了我們科室。”邱銀萍說。
新生兒的周齡越小,對醫療技術的要求越高,邱銀萍和團隊成員一直在不停地挑戰自我,迫使自己和團隊快速成長、提高醫術。
“新生兒科剛成立的時候,我們見到36周的孩子都覺得很驚奇,因為很少見,看到他們我內心也很怯。”從最初的36周,到后面的34周、32周、30周、29周、28周、27周……“目前為止,我們成功救治的新生兒最小的一個是24周,現在這個孩子各項指標都很正常,正在茁壯成長。”邱銀萍說。
邱銀萍與同事討論患兒病情。
邱銀萍與其他科室的同事會商病情。
邱銀萍回憶,新生兒科剛成立時,只有一間小屋子,4名醫生、6名護士。“19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有兩層病房,28名醫生、70多名護士。”這些年來,邱銀萍帶著自己的團隊將一個又一個在危險邊緣徘徊的新生兒拉回到安全地帶,送出監護室,把他們交給家人。
“新生兒科是兒科中的兒科,和兒科比起來,新生兒的救治難度更大,技術要求更高。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新生兒科醫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邱銀萍表示,雖然自己即將退休,但是看到已經成長起來的隊伍,對新生兒科的未來,她充滿希望。
人民網記者 閻夢婕攝影報道
策劃:姚奕、劉軍濤
記者:邱宇哲、翁奇羽、郝萍、盧鵬宇、王初、 趙竹青、閻夢婕、嚴立政、周恬、劉祺、宋燁文、龔莎
編輯:單芳、陳悅、雷霽
海報:王遠希、楊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