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文物|密藏兩千年,這樣的美酒什么滋味?
有那么一些文物,穿越時空與今人相遇,卻能莫名戳中我們的心。來自5000年前的“小豬”,造型呆萌可愛;羞于張口卻不得不借褲子穿,是古人的“囧”;魏晉時期墓葬出土的畫作,仿佛著急交作業一般略顯“草率”……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有記錄,也有實證。博物館如同“時光機”,連接著過去和現在。一起來博物館看有趣的文物吧!與祖先的審美同頻共振,你骨子里傳統文化的DNA,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了?
都說酒越陳越香,密藏了2000多年的美酒會是什么滋味呢?
在西安博物院展出的鎏金鳳鳥銅鍾(中)。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鎏金鳳鳥銅鍾介紹。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2003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一工地發掘清理了一座西漢早期大型積炭墓,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銅器。
剛出土時的鎏金鳳鳥銅鍾。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考古人員在搬動兩件銅鍾時,發現其中一個銅鍾明顯較重,而且搬動過程中有晃動感,大家立刻意識到,里面裝有大量液體。
借助手術刀、橡皮榔頭等工具,考古人員小心打開銅鍾蓋,用移液管抽出約26千克液體。
青銅鍾內存放的酒,呈綠色。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這些翠綠色的液體散發著酒香。人們猜測,會不會是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美酒呢?經過測定,青銅鍾內的液體酒精含量為0.1%,還含有酒類基本組成中的正丙醇、異丁醇、異戊醇等微量物質,可以確定為酒。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回憶,西漢美酒出土后,文物部門曾邀請西安酒廠的一名品酒師進行品鑒。品酒師品嘗美酒后表示,該酒醇香悠遠,應該是上好的糧食酒。
此后,這些西漢美酒被密封低溫避光保存。盛裝酒的容器則被正式命名為鎏金鳳鳥銅鍾,并在西安博物院對外展出。
鎏金鳳鳥銅鍾。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鎏金鳳鳥銅鍾局部圖。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這件精美的青銅器高度為78厘米,表面鎏金,蓋子頂部有一只鳳鳥。鳳鳥口銜一珠,頭胸趨前,長尾上揚。整體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西漢時期青銅器的珍品。
西安博物院。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講解員為觀眾介紹相關情況。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為什么鎏金鳳鳥銅鍾可以將西漢美酒完整地保存下來?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室主任吳晨推測,鎏金鳳鳥銅鍾內的液體能保存下來,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埋藏環境較為穩定,考古人員發現墓室底部有厚達2.6米的積炭,能起到防潮作用。墓室微環境相對平衡,避免了銅鍾發生嚴重銹蝕,從而為酒液留存提供了保障。
二是鎏金鳳鳥銅鍾有較好的鑄造工藝,整體密封性也較好。古代工匠將水銀與金箔以一定比例混合成金泥,均勻涂抹在器物表面,用火加熱后,水銀變為蒸氣,黃金則緊緊附著在器物表面成為黃金鍍層,相當于給銅鍾穿上了一層不易氧化的“保護衣”。銅鍾蓋口沿處的青銅銹蝕產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口處的密閉性。所以,歷經兩千多年,鍾內的液體依然能保存下來。
觀眾在展柜前拍照。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鎏金鳳鳥銅鍾展出環境。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鎏金鳳鳥銅鍾的出土,為今人帶來了沉睡兩千多年的佳釀,是中國考古界、科技界與釀酒界的一個重大發現。鎏金鳳鳥銅鍾及鍾內美酒為研究西漢歷史、風俗禮制、中國古代釀酒技術等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實物證據。
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影報道
策劃:姚奕、常雪梅
記者:翁奇羽、王玉興、鄭昕橋、李志強、邵蘭、李欣洋、周博
編輯:單芳、陳悅、宋心蕊
海報:單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